2025年10月24日14:30,应ag平台-ag真人娱乐-ag亚游官网 邀请,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程林教授在ag平台 116会议室做了题为“人与仿生机器人到底有何不同——来自哲学、科学和科幻思想实验的思考”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是华东师范大学百场校级学术讲座,由ag平台 文学研究团队主办。本次讲座由英语系陈贝贝博士主持,德语系冯晓春副教授与谈。ag平台 金桔芳副教授,解华副教授,李辉副教授等多位师生参加了本次讲座,并参与热烈讨论。

程林教授以机器仿人的三个历史阶段展开此次讲座,指出“仿身”,“仿智”, “仿生”分别对应仿人自动机、机器/人工智能以及仿生机器/虚拟人。程教授结合历史文献,依托哲学、科学与科幻中的思想实验,即关于人机趋同与异质的标准与测试,考察三种仿人机器的内涵、争议与发展趋势。仿人机器的发展进程映射了人之自我认知的演变,大语言模型等仿智与仿生机器仍在不断考验着人们理解人机性质、界定人机关系和进行伦理治理的能力。
程教授认为,人与仿人机器的关系可以简化为:功能、表现类似,但性质和工作原理不同。人类需要自我的机器或者数字分身,作为模拟但异质的自我,以更清晰的认知自我,探索边界,并在人机交互中继续生成自我(从镜像到杂糅)。严格地说,仿人机器或许永远都不是人,如果将其视为“类人”,那么不管我们赋予机器何种人之特性,都需要我们重新审视这种特性,从而可以让人重新勘定乃至生成自我。程教授最后指出,在人文/文化视域下,仿人机器人是人类投射出的自我,是人类自我想象,认知进化的锚点。仿人机器,不管是仿身,仿智还是仿生,都源自人类中心思维的内在撕裂,人类以自我度万物的惯式思维让机器仿人,而人类中心的固守姿态又将机器视为异己他者。

在与谈环节,冯晓春副教授表示,程林教授的报告内容丰富,专业性很强,其“仿身、仿智、仿生”的三阶段论的历史、技术发展演变勾勒了一部机器仿人的文化史,包含了技术史、哲学史和科幻文学史的内容。工业革命前后的“仿身阶段”,引起极大关注的是技术带来的哲学焦虑,而这种不安在怪诞美学中得到了集中体现;在“仿智阶段”,大家普遍智能主体是否享有权利,人与人造人之间的伦理责任;进入“仿生阶段”,我们发现,AI可以写出具有创新性的诗歌,身边有人开始和虚拟人恋爱,这不得不促使我们重新审视创造性、情感和认知等概念的认定。程教授的报告提醒我们并促使我们去思考正在发生的现实,并去反思当下技术、人文之间的关系和伦理实践的边界。
在交流和互动环节,多位教师和硕士博士研究生与程林教授就机器人叙事,机器人与性别研究,AI叙事与跨媒介叙事等问题进行了交流,程教授给出了耐心解答,并与大家一起讨论。本次讲座在大家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来源 | 英语系、德语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