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激励青年党员传承红色基因、勇担时代使命,2025年4月9日下午,ag平台 学术型研究生第一党支部、学术型研究生第三党支部、翻译硕士第一党支部师生党员前往龙华烈士陵园开展“缅怀英烈铸信仰,青春奋进新征程”主题党日。通过祭奠仪式、主题馆参观等环节,师生们在沉浸式学习中深刻感悟英烈精神,凝聚起新时代外语人的使命担当。
下午2时,全体成员在庄严肃穆的烈士纪念碑前举行祭奠仪式。伴随着《献花曲》低沉悠扬的旋律,礼兵缓步入场,代表师生向英烈敬献花篮。全体党员面向纪念碑三鞠躬,随后依次绕行瞻仰纪念碑并献花,向英雄先烈致以深切缅怀和崇高敬意。碑身“丹心碧血为人民”七个鎏金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象征着革命先烈永恒的精神光芒。
在讲解员带领下,师生们重点参观了龙华烈士纪念馆。龙华烈士纪念馆是原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军法处的刑场之一,也是当年枪杀“龙华二十四烈士”的刑场。展馆以时间脉络与精神谱系双线交织,共分八个展厅,分别为“序厅(照亮信仰的殿堂)”“信仰的召唤”“使命的执着”“信念的坚守”“民族的脊梁”“胜利的奋争”“时代的先锋”和“尾厅(仰望)”。通过1500余件珍贵文物、400余幅历史照片及多媒体交互装置,立体呈现了自鸦片战争以来256位英雄儿女的感人事迹。
“龙华千古仰高风,壮士身亡志未穷。 墙外桃花墙内血,一般鲜艳一般红。 ”这是龙华监狱墙壁上留下的诗句,也是无数龙华革命烈士英勇不屈精神的写照——面对敌人的屠刀,他们以鲜血浇灌信仰,让生命如桃花般绚烂绽放,最终化作照亮民族前路的火炬。“二十四烈士雕塑多媒体剧场”以震撼人心的艺术形式,将这段历史生动再现。剧场突破传统展陈方式,创新融合雕塑、光影、音乐、舞蹈、朗诵五维艺术手法,带领观众穿越时空,回到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林育南、李求实、何孟雄等二十四位烈士的形象逐渐鲜活,他们或慷慨陈词,或从容赴死,或紧握拳头,或昂首挺胸,每一个定格瞬间都凝聚着共产党人视死如归的气节,演绎英烈们由生而死,死而永生的感人故事,给参观师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生感言:
学术型研究生第一党支部党员 蒋梓文:在龙华烈士陵园纪念馆中,一张张珍贵的黑白照片、一件件陈旧的革命文物、一段段感人的英雄事迹,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和艺术表现形式生动地呈现在我的眼前。“理想因其远大而为理想,信念因其执着而为信念。”英烈们在风华正茂的年纪里,选择用热血挥洒青春,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我们应从先辈们崇高的精神中汲取力量,将理想信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刻苦学习、扎实本领、脚踏实地、服务社会,奋力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华章。
学术型研究生第一党支部党员 徐思鹏:走进龙华烈士陵园,手捧白色菊花,在献花篮仪式时听着国歌,庄严肃穆的气氛一下子让我感受到了革命先烈的悲壮气概。随着讲解员的步伐,我一点点了解到了许多革命烈士在我们党在革命发展史中的牺牲和奉献,无论是“龙华二十四烈士”,抑或是不为人所熟悉的先辈们,他们用生命丈量着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将未竟的抱负化作燎原星火。今天的桃花开得这样艳,恰似当年沸腾的热血浸透土地,绽放出永不凋零的春天。
学术型研究生第三党支部党员 陶子晴:此次赴龙华烈士陵园的祭扫参观,使我对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事业所付出的牺牲,以及党的百年奋斗所铸就的光辉历程有了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场馆内不仅展示着珍贵的史料与文物,更是结合了多元的艺术形式向我们呈现出革命先烈们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前赴后继壮烈事迹。他们在硝烟弥漫的岁月中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的英雄事迹,生动地诠释着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伟大抗战精神不仅属于过去,更应激励当下的我们铭记历史、不忘初心,勇担时代使命。我们应以革命先烈为榜样,将这种精神转化为干事创新的不竭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付出自己的努力。
学术型研究生第三党支部党员 陆昕辰:踏入上海龙华烈士陵园,庄严肃穆之感扑面而来。纪念馆的历史感与现代科技交融之间,我们对这些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毅然赴死的先烈更添满心崇敬。巨人雕像半身入土,半身托举,正是烈士以万千之己身托举出今日泱泱中华的动人写照。作为青年党员,我们必然会铭记历史,传承精神,在新时代奋勇拼搏,不负先烈遗志。
翻译硕士第一党支部党员 许欣然:龙华烈士们怀有共同的信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在国家危亡、山河破碎之际,毅然扛起拯救民族的大旗,不惜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绝大多数烈士牺牲时正当风华正茂的青年,他们为民族大义而舍小家为大家、看淡生死,不惧牺,展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无畏的担当。正是那熠熠生辉的革命理想与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让烈士们面对敌人的屠刀毫不退缩。龙华英烈的精神时刻提醒着我,作为学生党员,要主动担当起模范带头作用,不忘初心,砥砺奋进。
这场穿越百年的信仰对话,让ag平台 的研究生党员们更加坚定:新时代的青年,不仅要学好外语,更要明白为何而学——正如那些长眠于此的英烈,他们追求的从来不是个人的前途,而是民族的未来。而今天,这份追求,正等待新一代青年去延续、去超越。